文章分類Article

腦神經研究發現:學樂器提升心智能力 | 新竹鋼琴老師推薦

克勞斯的團隊在芝加哥針對高中生進行三年的研究,比較學習樂器,跟加入美國儲備軍官訓練計畫且沒有學習樂器背景的學生,看看學樂器跟其他訓練學生專注、自律與決心的活動有什麼差異。在研究開始時,這群學生的性別比例相近,智商和聽力都在正常且相近的區間。之後也是
 
孩子學音樂的原因很多,但應該不包括讓成績更好吧?不過,美國實證研究發現,學習樂器就像腦部的健身運動,而且可以提升閱讀和語言能力,因為我們的聽覺裡,藏著巨大的秘密……
 
學音樂是孩子間很普遍的課外活動,有人為了學才藝,有人為了興趣,有人為了陶冶性情,或是鍛鍊專注、挫折忍受力與毅力,還有人說,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……。
 
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(MIT Press)即將出版的新書《Of Sound Mind》,給了大家另一個學音樂的理由:學習音樂會影響心智能力,有助學習其他科目。
 
學音樂有助於語言和閱讀能力
西北大學聽覺與神經實驗室 Brainvolts 的總監克勞斯(Nina Kraus)在書中細數聽覺對人腦與發展的巨大影響力,並且以長期研究為例指出,學音樂有助於語言和閱讀能力。
 
洛杉磯有個提供低收入兒童學音樂的非營利機構計畫 Harmony Project,因為報名的孩子太多,有些孩子得延後入學,克勞斯就運用了這個計畫,觀察學音樂的影響,並且把延後入學的學生當作對照組來比較。這兩群6-9歲的孩子,在計畫剛開始時的智商、閱讀能力、聽覺與聲音處理的能力(如回憶和重複一系列的子音或母音)測驗結果都是一樣的。但是實驗組在學習樂器兩年後,閱讀與聲音處理的分數明顯地優於對照組,而且不管學什麼樂器的效果都一樣。另外,實驗組也能夠比對照組更快、更正確地分辨很細微的發音差異。
 
克勞斯的團隊也在芝加哥針對高中生進行三年的研究,比較學習樂器,跟加入美國儲備軍官訓練計畫且沒有學習樂器背景的學生,看看學樂器跟其他訓練學生專注、自律與決心的活動有什麼差異。在研究開始時,這群學生的性別比例相近,智商和聽力都在正常且相近的區間。之後也是發現,學習樂器的這一組學生,在語言技巧和聽力神經反應方面的進步都比較大。
 
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?
 
聽覺腦一秒要運算上萬次
克勞斯在書中說明,了解所聽到的聲音並且辨別其中差異,是大腦所從事的工作中,最難的任務之一。因為它要動用到大腦的許多部位和功能,而且我們的耳朵隨時都開著,在接受聲音。就算是不重要或是不想聽的聲音,也只能選擇忽略、不要理,但還是會聽到,不像眼睛可以暫時閉起來,休息或不要看。
 
這個強大的聽覺腦還不只聽,它也同時會跟我們所知道的事情、情緒、思考、動作、其他的感官互動與連結,幾乎一秒就要運算上萬次,所以聽覺是體感中運作最快的,而且在我們不知不覺中,透過音樂的力量讓我們的腦更健康,或是透過噪音傷害腦。
 
 
她也追蹤當人們說不同的語言、有語言障礙、聽到不同的韻律節拍、不同的鳥鳴等各種聲音時,腦部有什麼變化。她發現當人們學樂器時,大腦牽涉到的各種活動,簡直就像腦部在經歷激烈的健身運動一樣複雜、強勁與密集。
 
聽覺腦影響人的理解、思考、行動
過去人們以為要多聽文字,才有益語言發展,所以不斷跟孩子對話,說故事給他們聽,與孩子共讀。但其實,即使是聽到一聲貓叫、一段和絃、還是軋軋聲,腦部都有反應。腦部分辨細微的聲音的能力,包括衡量聲音的音高與節拍,有助於閱讀和語言溝通的能力,甚至可以幫助我們在吵雜擁擠的教室,也能夠分辨出聽講的聲音,持續學習。
 
而且聽覺腦跟我們的感知、認知、動作與回饋系統都有關係,會影響我們怎麼理解、思考、行動、還有匯集各種感知方式進來的資訊。這些都讓聲音不只是聲音、還有更多意義,而音樂正是集大成者。
 
值得提醒的是,學音樂改變心智能力,並不是在一夕間發生,不像吞藥丸立即見效,需要長期的累積,讓這些刺激轉化為發展。
 
但也令人高興的是,無論是小學一、二年級的學生,還是高中生,都讓我們看到了轉變。孩子再大,都有機會隨時開始,獲得這種好處!
 
(資料來源:The MIT Press、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、PNAS、The Hechinger report)
TOP